前不久,在重庆巫山县巫峡镇,50多岁的王阿姨在一次家庭医生上门体检时,被发现有异常子宫出血的问题。王阿姨的签约服务医生、巫峡镇中心卫生院妇科大夫杨小金赶紧帮她做了进一步检查,发现王阿姨患的是子宫内膜增生疾病,需规范治疗,就主动帮她就医。
不光是坐在诊室里等着病人上门,还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送到群众“家门口”,主动将服务做实、做细,已成为杨小金这样的重庆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日常。
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,曾经大医院人满为患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不足,加重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等问题。近年来,通过持续加强投入,乡镇卫生院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普遍提高,但大医院的“虹吸效应”依然存在。
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不熟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,比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帮到他们什么,很少有老百姓能完全搞清楚。”巫峡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赵本甲说,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、做细是重要突破口。
在巫峡镇,全镇有9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天天和群众“面对面”。杨小金说:“主动上门服务,就是让群众认识我、熟悉我,然后有了医疗卫生需求,能第一时间想到我、找到我。”
将服务主动送到群众“家门口”的背后,是重庆市建立推广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“计工分”的考核评价体系。根据服务项目的数量、质量,给医护人员计算不同工分,配套激励举措,实现“干多干少、干好干差”不一样,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走深、走实。
对重点服务人群进行一次集中随访计40分、集中进行一次体检服务计80分、开展一次健康教育讲座计60分……在重庆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全院医护人员结合重点服务对象需求,在基础服务项目之外,经相关部门备案批准,推出了多种家庭医生增值服务包,包括小儿推拿、产后康复、上门换药、导尿等。
天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余进说,一些医护人员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得好、签约服务对象满意度高,平均每月绩效收入能增加1000多元。有了考核导向的倾斜,基层医疗服务实现了按劳分配、优绩优酬。
在天星桥街道石碾盘社区,年逾七旬的朱爷爷患有糖尿病足,行动不方便。社区医生蒋翔时常上门,为老人做换药治疗。“治疗糖尿病足是个‘持久战’,除了要注意饮食、定期监测血糖之外,平常包裹病足的纱布也不能沾水,要防止感染……”蒋翔对患者家属叮嘱得很仔细。
天天在社区跑,“蒋医生”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,大伙儿有个头疼脑热的,都愿意找他。
“医患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,相互之间都很熟悉,群众遇到医疗卫生问题,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基层医生,这也有助于把患者留在基层,落实分级诊疗的要求。”余进说。
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十四五”期间,通过持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再配套强化硬件投入、推动“县聘乡用”人才激励机制等,重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从2021年的52.5%持续提升,预计今年将达56%左右。(记者李松)
升富配资-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-山东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利率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